目录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成熟?| 希腊共产党纲领的相关理论问题1.3

目录

我们是“国际红色通讯”,微信号:IRN-2nd

This is International Red Newsletter.

《希腊共产党纲领的相关理论问题》

已发布章节(点击可进入):

引言

第一章 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的成熟

1.1资本主义的当今时代的特征是什么?

1.2我们所说的“时代的特征决定革命的性质”应当怎样理解?

本文:

1.3 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成熟,是按照什么标准来评估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常常要用统计数字来证实,这些统计数字涉及生产资料和工业物质资料的发展,一般指的是各制造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当然,这一切对于研究每个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对于认识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革命所继承的经济基础,对于细化生产与社会服务的中央计划,对于社会主义的部门和地区的专业化,都是非常有用的,社会主义建设将以此为基础。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阐述这些问题。 

但我们决不能忘记,衡量物质前提成熟程度的基本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关系的广度和深度。 

我们在谈到生产力时,首先应当想到主要生产力、直接生产者、工作的人们,即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人阶级。

当代的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生产力。它是资本主义工业集中化、垄断化的最有特征性的产物。正是这个阶级遭受着资本主义剥削。工人阶级的基本特征是缺乏生产资料,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力(劳动的能力)卖给生产资料所有者的阶级,即资本家阶级。资本家雇佣工人阶级,是为了将他们所拥有的生产资料运转起来,从而获得尽可能高的利润。工人阶级劳动力的“消耗”产生了新的价值,其中很大一部分作为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家的利润。劳动力是唯一一种在消耗时产生的价值高于自身价值的产品。所有为了生存而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的雇佣工人,在今天都属于工人阶级。“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1]

注:[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01.htm

因此,资本主义成熟的基本标志是雇佣劳动的集中和扩张,这表现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劳动的社会性与产品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制之间的矛盾——的加强。

这并不意味着雇佣劳动的发展只能用它在经济活动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来表示。当然,如果雇佣劳动不以百分比的形式占据主导地位,这既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尚未占据主导地位,也不意味着它还没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

在无产阶级占俄国社会少数的情况下,有人基于无产阶级在社会中所占比例而质疑社会主义革命可能性,列宁这样回答了那些人:

“在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的力量都要比无产阶级在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重大得多。这是因为无产阶级在经济上控制着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中心和命脉,还因为无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代表资本主义制度下大多数劳动者的真正利益。”[2]

注:[2]列宁,《立宪会议选举和无产阶级专政》,1919年12月16日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lenin-cworks/38/001.htm

这就是1914年至1917年俄国的情况。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一方面,俄国工人阶级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集中,另一方面,存在着普遍的落后:工人总数据估计约为1500万,其中400万是工业和铁路工人。此外,据估计56.6%的工业工人集中在500人以上的企业中。大规模的资本主义工业集中在5个地区:

中部、西北部(彼得格勒)、波罗的海、波兰南部、乌拉尔山脉,集中着大约79%的工业工人,生产着75%的工业总产量。工人阶级只占总人口的20%(从各种资料来看,数字在17%和19.5%之间)。小商品生产者(农民、手工业者)占66.7%,剥削阶级占16.3%,其中富农占12.3%。

甚至在今天,在印度这样一个在国际层面算是新兴资本主义大国(金砖五国)的国家,也可以看到同样的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平衡的情况。 

即便维持和重复着十分严重的不平衡,并长期和在非常多的场合与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残余共存,资本主义仍然可以发展到成熟的程度。当然,与上文所说的时期不同,在今天最发达的各国,工人阶级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社会力量。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一论断经常成为一些所谓“马克思主义者”歪曲的对象。这些人实际上是“修正”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者和政治上的现代机会主义的支持者,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前提是不成熟的,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无法存在下去的证据。就上述的马克思文章的摘录而言,这些人把它从紧随这句话之后的句子里分离了出来:“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3]

注:[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engels/13/001.htm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文中也重复了这一论断:“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革命因素之组成为阶级,是以旧社会的怀抱中所能产生的全部生产力的存在为前提的。”

注:[4]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答蒲鲁东先生的“贫困的哲学”》,1847年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engels/04/014.htm

因此,物质前提成熟的标志,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存在,而且是工人阶级发展成为革命力量的政治进程,即阶级斗争的发展。

1848年,当资本主义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仍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而工人阶级在人数上只占少数、刚刚走上前台的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

 “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它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它的力量日益增长,它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机器使劳动的差别越来越小,使工资几乎到处都降到同样低的水平,因而无产阶级内部的利益和生活状况也越来越趋于一致。资产者彼此间日益加剧的竞争以及由此引起的商业危机,使工人的工资越来越不稳定;机器的日益迅速的和继续不断的改良,使工人的整个生活地位越来越没有保障;单个工人和单个资产者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具有两个阶级的冲突的性质。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他们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的工资。他们甚至建立了经常性的团体,以便为可能发生的反抗准备食品。有些地方,斗争爆发为起义。

工人有时也得到胜利,但这种胜利只是暂时的。他们斗争的真正成果并不是直接取得的成功,而是工人的越来越扩大的联合。这种联合由于大工业所造成的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而得到发展,这种交通工具把各地的工人彼此联系起来。只要有了这种联系,就能把许多性质相同的地方性的斗争汇合成全国性的斗争,汇合成阶级斗争。而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中世纪的市民靠乡间小道需要几百年才能达到的联合,现代的无产者利用铁路只要几年就可以达到了。”[5]

注:[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01.htm

当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只达到最低程度的成熟时,社会主义革命也能够爆发,甚至取得胜利。在俄国的革命条件下,孟什维克认为革命是不合时宜的,因为不发达、“不文明的”的俄国应当走资产阶级社会的道路,以便融入“文明”国家的行列。然而,列宁却认为,无产阶级没有理由等到它可能达到某种“文化水平”的时候: 

 “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6]

注:[6]列宁,《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1923年1月16日和17日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lenin-cworks/43/101.htm

当然,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相对不发达、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其他与过去的社会经济形态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并存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建设就比较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人运动应该屈从于这种错误理论:资本主义会首先解决所有的矛盾和严重的不平衡,然后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就会到来。此外,历史的进步本身已经证实,历史上作为社会进步的可能性而产生的东西,能够飞跃般地打破先前的一切落后状态,不一定需要经历过去所有的社会经济形态。

对美洲土著社区产生巨大影响的资本主义发展,就是一个例子。

此外,经济危机、帝国主义战争等因素可能造成的生产力的大规模破坏,并不意味着物质前提被否定。 

然而,即使在今天,许多共产党的战略,仍然将资产阶级民主阶段视作消除不平衡和前资本主义残余的必然过程。甚至,从资本主义经济自身规律的运行中,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平衡和无政府状态中出现的每一个现实因素,都被错误地解释为偏离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被冠以“落后”的标签。在今天的希腊,政府和“激进左翼联盟”发起的关于我国所谓“生产方式”的讨论,就非常典型。

  • 来源:希腊共产党网站

https://inter.kke.gr/en/articles/Theoretical-Issues-regarding-the-Programme-of-the-Communist-Party-of-Greece-KKE/

  • 翻译:小胡

校对:索洛缅卡